聚力体育官网无锡模具加工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小老板自家工厂肺部感染 良心发现自曝行业内幕

发布时间:2024-04-30 09:47:48   来源:聚力体育官网

  他,是一个只有18岁年龄的“黑”塑料颗粒再生厂的小老板;他,曾经在高度污染的自家工厂内工作生活了一年多时间而导致肺部感染,在医院躺了两三个月,花费了近5万元才最终保住了一条性命;他,良心发现,自曝行业黑幕:残留有农药的地膜、高致病性受到污染的塑料产品未经洗涤和无害化处理,就加工生产成塑料再生颗粒,最后制作成方便袋和食品袋等塑料制品,在市场上流通。

  塑料再生颗粒业内人士直言,塑料再生企业大多都不具备对问题塑料产品的解决能力,没有环保、消防等有关部门的审批手续,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偷偷生产的“问题”企业。

  “我是一家塑料颗粒再生厂老板的儿子,因为长期在高度污染的环境下生活,我的肺部被感染了,我就此退出了这个行当,我想把自己所知道的行业黑幕讲出来,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同时,能让更多的从业者认识到这个行业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从思想上格外的重视,以免遭受意外危害和付出健康的代价。”9月21日下午,一位名叫阿明(化名)的青年致电本报热线,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

  今年18岁的阿明系浙江温州人,2005年8月,时年15岁的他随父母亲一起来海口投资开厂,后因无心读书,就于当年底赶到贵州,去给在那里开工厂的姐姐帮忙,开始学做起生意。

  阿明和记者说,2006年3月,他的父亲以每年3000元的价格,在距离澄迈县金江镇10多公里远的偏僻农村,租赁了4亩土地,同时又花3万元购进了两台塑料再生颗粒机,开起了塑料再生颗粒加工厂。后因为人手紧缺,他于当年6月从贵州赶回海南,前往澄迈县父亲的工厂帮忙,后父亲改行投资其它行业,他就一心一意当起了塑料颗粒厂的小老板。

  阿明说,自家的塑料再生颗粒加工厂,是一家未经任何部门审批的“黑”工厂,12名工人实行两班制轮流作业,每天生产16小时,可加工塑料颗粒10-15吨。

  出于节省成本考虑,设备能省的就省,阿明说,自家的塑料再生厂生产条件极其简陋,没有一点环保处理设备,作业工人也没有正真获得任何的岗位保护,每当机器开动,工人们就只能在黑烟弥漫、恶臭熏天的工棚底下作业。长此以往,很多工人患上了哮喘、咳嗽等职业疾病。

  那些含很多有害化学成分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附近的土地里,阿明说,就在这样高度污染的环境下生活工作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他的身体慢慢的出现不适,经常伴有头晕呕吐的症状,咳嗽不停,但年轻气盛的他当时并没有在意。

  一直到2007年9月,因为被不停歇的咳嗽折腾得整夜无法安眠入睡,阿明说,无法忍耐的他去省人民医院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肺部严重感染,医生建议要及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会出现生命危险。

  从2007年9月份一直到年底,阿明在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躺了两三个月,花费了近5万元的治疗费,他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但病情并未彻底痊愈,时不时地,咳嗽仍会突然发作。在阿明母亲的一再反对下,他父亲最终放弃塑料颗粒厂的经营,退出了这个行当,改行做起了其它。

  “我不忍心看到更多的像我一样的人为此搭上健康甚至付出生命。把问题说出来,不但能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同时还能让更多的从业者认识到行业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从思想上格外的重视,最终远离拒绝它。”阿明说,深思熟虑了几个月,他决定将自己所知道的行业内幕告诉给媒体,而他的想法,最终也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阿明说,塑料颗粒厂的生产原料,主要以农用地膜等塑料制品为主,但也有一些医疗垃圾,譬如输血袋和输液袋,一次性注射器等;还有的就是一些禁止回收和利用的高污染的塑料制品。

  生产原料很多含有害有毒物质。因为都是手续不全偷偷生产的小企业,不具备任何环保处理解决措施,这些残留有农药的地膜、高致病性高度污染的塑料产品,一般都是在水池里洗一下,未经无害化处理,就直接塞入机器中加工成塑料再生颗粒,更为离谱的是一些“黑工厂”,工人把塑料原料从水池里捞出来甩一下,就放入机器中,上面的农药残留,污染源根本就没有去除掉。阿明说,根据他的了解,一些黑心老板出于牟取黑利考虑,就用这些有害有毒的塑料颗粒,加工制作成了方便袋和食品袋等塑料制品,卖到市场上。

  阿明说,我省海口、文昌、琼海、临高、澄迈、儋州等多个市县,都有这样的塑料颗粒加工厂,全省总数近百家,而加工出来的塑料颗粒,一部分被本地市场消化,一部分被运往岛外,该部分塑料颗粒,大多制作成了方便袋,然后偷运回海南市场销售。

  9月22日上午,按照报料人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了地处海口市海榆中线的一家塑料颗粒加工厂。一股焦糊臭味扑面而来,记者推门而入,一名40岁的中年男子立即笑脸相迎,问记者是否来收购塑料颗粒。

  院子里到处都是塑料制品,堆积成了小山,在靠近院墙小角落里的一个黑色塑料袋中,记者看出里面装着一次性注射针管,还有输液袋和血袋。旁边就是形形的饮料瓶,还有很多黑色的汽车用机油壶。在这堆塑料垃圾中,记者看出了一种名为“甲胺磷乳油”的农药瓶,瓶体上对这种农药的注释为“高毒农药”。

  铁皮搭建的简易工棚下,一名30岁的男子挥汗如雨,正往机器中填塞着各种颜色的塑料制品,在距离50米远处的一个浓烟滚滚的火炉旁,一男一女两名工人正将粉碎出来黑色颗粒装入塑料袋中。他们的脚下,用于洗涤塑料原料的一股黑水,未经任何处理就从后门排入了院外的菜地里。

  这个工厂没有手续,在工棚底下分拣塑料地膜和其它原料的贵州籍的女工和记者说,她每月1000元工资,每天上班要10个小时。有关分拣塑料原料是否要经过洗涤,残留农药如何去除,女工表示“无所谓”。

  昨日下午,按照报料人的指点,记者来到了海口市秀英大道一处颗粒再生加工厂。这里同样臭味熏天,浓烟滚滚,生产环境恶劣且简陋。记者拍照的时候,一名中年男子赶上来阻拦,遮盖住了相机镜头。对方蛮横地表示,拍照一定要经过老板批准和允许。

  记者从这家厂的蔡老板处了解到,他的工厂开办于2004年,具有多重职能,不但能加工塑料颗粒,而且还能将塑料颗粒加工制作成塑料制品,譬如黑色的缆绳等,记者随后提出和蔡老板前去生产车间探视证实,对方警惕地一口给予了拒绝。

  蔡老板表示,他的塑料厂是多家协会的会员单位,办理有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记者问是否经过了环保、消防部门的审批?蔡老板说,2004年环保部门前来验收过,但没有给予审批通过,至于原因,对方反问记者,海南有哪家这样的工厂经过了环保部门的验收和审批。

  没有经过环保消防部门的审批验收,蔡老板表示,这是目前该行业的现状。他随后称,城市产出太多的塑料垃圾,假如没有人做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昨日中午,记者就有关塑料颗粒再生厂的审批情况,采访了海口工商部门,据介绍由于该类企业污染大,危害性大,工商部门对于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同时经过消防、环保、商务、质监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工商部门才能办理营业执照,而目前,大多数塑料颗粒再生厂都不会同时取得以上审批手续,故工商部门多数情况都不会给予批准。

  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执法科一名的人说,如果塑料颗粒再生厂污染自然环境且环保设施不过关,他们将会坚决给予查处,决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