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14:42进入复兴论坛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0年7月28日10时11分,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南京市原塑料四厂,因丙烯气体泄漏发生大爆炸的消息,让人们的心情无比沉重,爆炸造成的损失惨重,13人死亡、14人伤情危重,周围4300余户民众受损。这场飞来横祸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人们又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高光明,是南京市的一名公交车驾驶员,7月28日上午10点零5分左右,高师傅驾驶76路公交车正好行驶在原南京市塑料四厂的附近,就在这时他发现从塑料四厂里飘出一股非常难闻,甚至让人窒息的气味。高师傅曾经在化工厂工作过八年,看到从塑料制品厂飘出雾状气体并伴有难闻的气味,他马上就意识到情况不妙,在第一时间,高师傅迅速组织车上的乘客撤离。
就在高师傅和公交车乘客离开现场时,南京消防支队的数十名消防官兵也正在疏散周边的群众,接到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后,他们赶到这里刚刚2分钟。
丙烯气体泄漏发生的大爆炸造成的危害严重,方圆两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不同程度受损,方圆三公里内的植物瞬间脱水、干枯。
这是距离爆炸中心区300米远的地方,拍摄的画面。高师傅驾驶的76路公交车就在这一个位置。在深入爆炸中心区的路上,防化官兵面对的是一道道危机四伏的险点,如果他们意外跌倒,地面上的钢筋和建筑残渣都是致命的利器。
路边的民房、厂房竖立着已经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而就在防化官兵前进的方向上,有一根二十米高的烟囱,受到大爆炸的冲击,这根烟囱已然浮现裂缝,如果突然倒塌,防化官兵根本就没有逃生的空间。
但为了尽快掌握爆炸中心区的情况,防化官兵还是毅然选择这条十分危险的通道。而这个通道,随时面对着二次爆炸的死亡威胁。
就这样防化官兵冒着生命危险,用了近10分钟时间,终于抵达了爆炸中心区,并且快速查明了泄漏点。
爆炸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我们《军事纪实》栏目的记者赶到了南京市原塑料厂,在爆炸中心区,防化部队的官兵正在现场进行勘察。
这根口径为159毫米、厚度7毫米的铁管,就是发生这次丙烯泄漏的管道。据防化专家测量,泄点长60毫米,宽30毫米,大约一个鸡蛋大小,这个看上去并不太大的泄点,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灾害呢?
丙烯通常在常规下是气态,是一种易燃气体,在化学生产中通过高压液体进行输送。但是发生泄漏点遇到空气以后,通常由液态汽化,而且体积一下扩大到三百倍左右。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2%—11%,爆炸极限2%—11%,遇到火源以后发生爆炸、爆燃。
为了给现场指挥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寻找泄漏点和进行空气检测,装备部防化技术大队的官兵临危受命,他们于28日13点迅速抵达了现场,在这个极度危险的地带他们已坚持了20多个小时。
泄漏点找到了,通过关闭管道阀门控制住了丙烯气体的继续泄漏,同时,防化官兵通过对爆炸后生成气体的检测得出结论,燃烧生成的有毒气体浓度较低,不会对现场救援造成影响。
7月28日上午12时左右,爆炸中心区的火势仍然肆虐猖獗。同时,在厂区附近,还引发了60多个大小着火点,现场的救援情况异常紧急。第一批赶到现场的迈皋桥中队的消防官兵,在器材箱没办法打开的情况下,只能徒手作业。
徒手作业的消防官兵面临着巨大困难,由于发生爆炸的原南京塑料四厂,地处城乡结合部,周围有很多门面房、小商铺。因此,被困人员分散,现场环境复杂。
这个距离爆炸中心100米左右的三层楼,楼体坍塌严重,一层半已经埋在了地下,也是南京消防支队官兵当时救援最艰难的地方。
这是爆炸发生后,当天晚上11点的现场画面,消防官兵用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竭尽全力地在废墟中寻找着生命迹象。
7月28日,在爆炸厂区附近,南京市消防支队官兵先后进行了五次地毯式搜索,解救被困群众上百人。
由于丙烯气体引发爆炸后的火场极为特殊,因此,消防官兵的灭火方法也和平时有着很大不同。他们在现场只能用水枪实施降温,并不敢直接灭火。如果当时把火灭了以后,大量的物料仍然在管内流动,遇到空气以后变成气化的丙烯,这样会造成复爆。
消防官兵不仅要具备不怕流血牺牲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同时要积累专业的灭火经验,在逐步关闭丙烯气体阀门的过程中,消防官兵判断在长达5公里的管道内,还残存有大约10吨的丙烯气体,不能直接把火扑灭。
这也是大爆炸后,丙烯气体一直从28日上午10点,燃烧到29日凌晨5点左右的原因。那么可燃气体爆燃具有哪些特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危险情况,又该如何防范呢?
据有关专业的人介绍,温度高是可燃气体爆炸时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大爆炸的中心区,我们记者就看到了这样一幕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
记者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离爆炸点直线米之间的地方,这辆大货车当时是在爆炸现场的,现在我们正真看到整个车现在烧得只剩下铁架了,整个轮胎已经都烧没了,只剩下铁圈,上面的货物已经化成灰烬。
丙烯气体爆炸它的最高温度能达到两千两百五十四度,因为这个距离非常近,在这种情况下,当遇到这么高的温度的时候,不管啥东西,在短时间就能够瞬间地化为灰烬。
可燃气体爆炸时产生的高温,辐射面积很广,因此在遭遇气体爆炸时,人们尽可能向空旷地带疏散。同时,可燃气体爆燃时还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其破坏威力巨大。
遇到这一种大型的爆炸它分两个过程,一个是产生火球,火球过后就是产生冲击波,这个冲击波因为阻挡的作用,这样能把整栋房屋推得向前位移。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的时候,我们的人员如果在附近,看到火光以后要立即卧倒,你的背要背对着爆心,这样才可以避免你的面部受到伤害。
蔡忠林:背离爆炸源卧倒趴在地下,脸面朝下,这样才可以防护我的面部不受冲击波以及高速火焰的影响。
在现场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建筑物受的影响比较大,我们当时在现场有一个25米高的烟囱,虽然它也被冲击波冲开了,但是没有倒,说明弧形的建筑要比方形的建筑抗冲击波,所以,我们防护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在房屋的附近卧倒下,这样有可能受冲击波的影响,把人员砸伤。所以,我们要卧倒的话,尽快的找一块比较开阔的场地卧倒下来,这样对人员危害更小一点。
在大爆炸发生后第三天,防化技术大队的官兵又对事故现场进行了空气取样、检测,检测结果让人们略微松了一口气。通过这次检测,在爆炸范围300米之内,它产生的有害化学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浓度就很低,不会对周围的老百姓构成严重的威胁,甚至没有一点威胁。所以,老百姓可以完全放心大胆地生活,不需要担心。
截至8月4日,在南京“7·28”事故中受伤的14名危重病人中,有5人状况好转。同时,附近居民的水、电、气也已全面恢复正常。
虽然丙烯泄漏引发的大爆炸灰尘散尽,但这次事故留下的教训,应该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